解放日报:对标国际“放管服”点燃上海创业热情
浏览次数:2848 | 发布时间:2020-03-27 08:19:14解放日报:对标国际“放管服”点燃上海创业热情
218.05万户,这是截至2019年11月底上海的累计企业数量,相当于每1000人就拥有90户企业。
即使企业“密度”如此之高,各类新设市场主体仍如雨后春笋:今年前11个月,上海日均诞生1451户企业,同比增长10.2%。
创业热情的背后,是对上海营商环境的充分肯定。第三方测评显示,上海企业对上海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在85%以上。上海向国际先进水准看齐的“放管服”,更助力我国首次跻身世界银行《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》全球前40位。
放:给先机,助创新
企业诞生的效率,是许多人深入了解上海的一扇窗。
第二届进博会首日,上海奥尔奇兰商务管理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,成为进博会上诞生的首家企业。当天上午,企业刚交完申请材料。
同样的速度3周后再现: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内的蒙古国进口馆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,也是当天上午提交申请材料,当天下班前通过审批。
“审批员比我们还急!”蒙古国“丝绸之路”工商协会会长格瑞玛感慨上海证照审批的高效,最近遇到亲戚朋友就推荐他们来上海创业,因为“这里的朋友既热情又干练”。
高效得益于观念的转变,上海在市场准入上,把“跨栏跑”变成了“无障碍跑”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“双减半”改革,截至目前,31项行政审批事项、178个办事情形,审批时间减短了52%,需提交材料减少了43%。
以前“九龙治水”,办理营业执照要跑好几个窗口、交好几份材料;今年,多部门升级开办企业“一窗通”网上服务平台,只需一窗提交办理执照、刻制印章、申领发票、就业参保等信息,就可一天批准、一窗领取营业执照。
以前先查后“放”,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时数月才到手;今年,先“放”后查——上海推行“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”,低风险食品经营企业承诺完全符合许可条件,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,监管部门直接发证,发证前不再上门查验。
截至今年10月,仅青浦区通过“告知承诺”发放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就有1700多张,约占相关时段食品经营许可证受理总量的四成。饭店、饮品店、甜品站……一大批食品经营者用诚信抢占了市场先机。
对于冗余繁琐的前置审批事项,“放手”不难,但对于从未有过的先例,甚至没有对应法律法规支撑的新生事物,如何“放活”,更考验智慧和功力。
今年入春后的第三周,盒马向静安区市场监管局送去了感谢信。新业态“盒马菜市”位于静安五月花广场的首店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,而4个工作日前,他们提交的材料刚被受理。
在盒马相关负责人看来,“盒马菜市”是创新的复合型业态,已经做好“长期办证”的心理准备。没想到市场监管部门很“开放”,坚持“包容审慎”原则:只要坚守不违法、不扰民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底线,就欢迎、鼓励。
对于新业态,上海专门建立了“绿色通道”和风险评估机制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食品卫生、包材安全、生物技术、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等领域的专家,评估发现新业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,指导其整改规范;通过评估的,在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管下,快速纳入许可管理。
通过“绿色通道”,上海早在2014年11月4日,就颁发了首张“自动售卖现场制售”食品流通许可证,“放活”了120台现场压榨橙汁机。截至目前,上海累计已对经营橙汁、咖啡、面条等8种食品自动制售机的36家企业进行了评估并认可,其中33家企业已获发相关许可。
管:有温度,有精度
管理就是许可、管理就是处罚,这种观念已经过时。上海的做法是张弛有度,避免过度干预市场主体,让监管更有温度。
总部位于奉贤的水星家纺对此深有感触。今年4月,他们在京东上做活动的一款产品把“专利号”写成了“专利编号”,结果被职业打假人抓住把柄。
没想到,依据今年上海发布的《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》,鉴于当事人为初犯,不是主观故意、没有造成危害后果,奉贤区市场监管局不仅没有处罚,反而送去了“老师”和资料,指导企业整改。
像水星家纺这样可以免罚的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,在免罚清单中共有34项。
“如此监管,直击人心!”公司副总裁梅山标表示,相比一罚了之、“反复罚,罚反复”,上海创新的监管方式能够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今年“双十一”,由于充分自查自改,水星家纺再未遇上职业举报。
在市级免罚清单的基础上,奉贤区市场监管局今年又梳理出17项可以免罚的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。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局长马金舟说:“良好的营商环境也需要宽容,给予企业容错空间,不挫伤任何一个愿意守信却一时疏忽者继续发展的积极性。”
温度之外,还有精度。面对突破底线的违法违规行为,如何第一时间精准监控、高效监管,也是考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。
深夜,某固定办酒场所的后厨内,一个“小黑影”闪过,被摄像头抓个正着。同时,七宝市场监管所分管人员和办酒场所负责人的手机响起警报,打开一看,是一只老鼠在厨房里活动的视频截屏。
这是第一届进博会后启动试运行的闵行区市场监管局“智慧监管云中心”,嵌入了智能预警系统,可对食品、药品、电梯、消费维权、证照等5个方面的20多项问题实现及时预警,确保监管第一时间介入。
一年后,这个综合智能监管平台成为模板,复制推广到了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食品安全保障指挥中心。在火眼金睛的注视下,任何进出后厨的“陌生人”、不戴口罩和帽子的食品关键环节操作人员,都在监控屏幕上被标上醒目的红框,违法违规行为的截屏照发送到监管人员手机。从发现到处置,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。
借助大数据,上海还在“描绘”重要市场主体的“肖像”。在闵行,十几万户市场主体各有其清晰的“五官”:信用、荣誉、盈利能力、风险和生命周期。通过比对“五官”的变化,市场监管部门可及时掌握企业、行业的“异动”,及时主动干预。
服:接地气,活市场
找准难点、痛点、堵点,因地制宜、量体裁衣,这样的服务才能接地气,真正让人“服”。
今年,企业“能生不能死”的长痛便告终结——上海市注销企业“一窗通”网上平台上线。不到5天,一家内资股份有限公司便走完了申报材料提交、清算组备案、税务注销审批通过、市场监管注销登记核准、社会保险登记注销等流程。
而在过去,企业注销涉及市场监管、税务、人社、商务、海关、人民银行、外管等行政部门,以及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门,极端复杂情形时,企业注销少则10个月,多则一年半。
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,更多“隐痛”正被拔除。
去年10月,餐饮连锁“巷弄里的那家川菜”看中了兴业太古汇地下二层的一间店面,可签了租赁合同,准备办理相关证照时,经办人孙庆华被一个意外打了个措手不及——前一家餐饮单位虽已搬离,但未办理许可注销手续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食品经营许可实行“一地一证”原则,在经营场地仍有证照“占”着的情况下,“一址不可二次办证”,后来经营户无法申请相关证照。
今年初,静安创设的食品经营场地“二次利用”工作流程让孙庆华如释重负。这个流程明确,对于前一家经营者已经不在注册登记场所有经营活动的事实,属地市场监管所通过上门检查等监控手段确认。经营场地的房东,要签署承诺书,承诺已终止与之前经营者的合同关系,没有“一地两租”;如合同产生纠纷的,则通过诉讼途径,依法院判决。有了上述证据后,后来经营户就可办理相关证照。
截至目前,静安区已有近30处企业经营场所得到“二次利用”。近年来,静安月均新增的市场主体在五六百个左右,不少市场主体是对实体注册登记场所有“刚需”的餐饮、商业、智能制造等企业。“二次利用”盘活了紧俏的经营场所资源,对经营者和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是双赢。
纵观国际经验,降低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,好的服务完全可以为市场主体节省不必要的开支。
今年,徐汇区市场监管部门开发的一款手机软件成了令5000多名厨师、服务员沉迷其中的“网红”。在这款“食安课堂”上,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都被做成了视频、PPT、图片等形式,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员工可以在碎片化时间内随时点开学习。
“监管部门还能为企业减负想办法,实属难得。”孔雀皇朝环贸店的厨师长王亮坦言,过去很多培训资料不知道去哪里找,只能花钱给员工培训,而餐饮业有特殊性,统一培训人很难凑齐,各自学习又难以保证质量,希望这样的官方“网红”软件能更多更好。